把粮食安全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

民以食为天。粮食生产出来以后,如何顺畅实现从田间到餐桌、从产区到销区、从工厂到超市?这个过程就是粮食流通,涉及粮食收购、储存、运输、加工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。日前,修订后的《粮食流通管理条例》(以下简称《条例》)发布,自今年4月15日起施行。4月8日,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,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《条例》出台的相关情况。

让人民群众更安心更放心

粮食流通环节有多重要?会上介绍,近几年中国每年生产的粮食超过1.3万亿斤,其中70%通过粮食流通进入到消费领域,总数量超过9000亿斤。

据了解,《条例》是2004年制定的,2013年、2016年分别对部分条款做了一些修订。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特别是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,粮食流通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、新问题。”司法部立法四局局长黄祎介绍,《条例》的本次修订有多方面的考虑。

黄祎说,粮食经营主体、经营方式日益多元化;政策性粮食流通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;一些地方出现了粮食污染、变质等问题;流通环节粮食损失损耗的问题比较突出等,都需要通过完善制度规范进行综合治理,建立长效机制。

以人人都关心的粮食质量问题来说,质量好坏,直接关系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影响粮食质量的既有土壤、水源、气候等因素,也有种子、化肥、农药等因素,还有储存、加工、运输等流通环节的因素。

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介绍,此次《条例》修订针对粮食质量安全的监测监控、入库出库检验、库存质量管控、运输过程质量管理、食用用途粮食管理和被污染粮食处置等方面进一步强化,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更安心、更放心。

把政策性粮食管好用好

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,牵动人心粮情。根据防疫期间粮食市场供应的需要,有关部门适时投放政策性粮食,从而确保了国家粮食市场供应充足、运行稳定。正是因为政策性粮食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作用极为重要,这次《条例》的修订,把政策性粮食的制度完善作为重点。

通俗地讲,政策性粮食是依托国家政策形成的粮权属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粮食,具体种类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粮、最低收购价粮以及临时储存粮等。

“这次《条例》的修订,主要针对实践当中暴露出来的政策性粮食管理的薄弱环节、制度漏洞进行了完善。”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黄炜说。

例如,《条例》要求严明出库管理责任,严禁在政策性粮食出库时掺杂使假、以次充好、调换标的物;不得拒不执行出库指令或者阻挠出库。严格粮食购销动用程序,政策性粮食的采购和销售,原则上要通过规范的粮食交易中心公开进行,也可以通过国家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;严禁不按国家规定用途处置政策性粮食;严禁擅自动用政策性粮食。

“《条例》在政策性粮食管理方面进行制度完善,目的就是要把全国人民关心关注的政策性粮食管好、用好。”黄炜说,管好用好政策性粮食有利于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、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、保障市场供应、支持产业发展。

老百姓饭碗有保障

保障粮食流通工作还需要财政大力支持。

财政部经济建设司负责人李海南介绍,中央财政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粮食流通工作。比如财政支持做好粮食收购,对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,建立最低收购价制度,最低收购价水平按照国务院要求有序调整完善。当市场价格低于这一水平时,就启动政策性收购;当市场价格水平回升超过这一水平时,实行市场化收购,守住农民“种粮卖得出去”的底线,维护好种粮农民的利益。政策性收购粮食贷款的利息由中央财政负担,并安排了相关收购费用。

目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如何?

“总体上讲,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是好的,中国的粮食是安全的,老百姓的饭碗是有保障的。”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负责人寇明说。

生产强。自2004年以来,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,2020年粮食产量为13390亿斤,创历史新高,粮食产量连续六年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,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、口粮绝对安全。

供应足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国家加大粮食仓储物流现代化建设,中国粮食仓储设施水平总体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,粮食库存数量充足、质量良好、储备安全,特别是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品种库存能够满足一年以上的消费需求。

“总之,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是经得住考验的,能够确保粮食市场的稳定供应。我们有基础、有条件、有能力、有信心把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,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”寇明说。

内容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。

转载注明出处:http://www.foodle.cn/zh/179.html